2020年以来,徐州市委编办抓住用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机遇,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事业单位改革重要指示精神,严格落实“规定动作”不打折,积极创新“自选动作”求突破,全面推动事业单位功能再造、系统重塑、结构优化,高质量完成试点任务,有力促进了公益事业平衡充分高质量发展,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事业单位改革路径。
一、在“研”字上谋开局,强化改革的预见性主动性
事业单位数量多,涉及范围广,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必须摸清实情、加强谋划,为推动改革打牢坚实基础。一是评估论证摸清底数。改革正式启动前,按照《条例》要求,开展全面细致的改革风险评估,并组成5个调研小组,面向市级所有事业单位开展为期半年的“面对面、家家到”摸底调研,先后赴山东、浙江等6省市取经学习,针对调研摸排的基本情况、存在问题和外地经验,深入总结分析、研究论证,汇编形成50万余字的《调研报告集》,成为后续推动改革的“第一手资料”。二是跟踪推进保障落实。坚持既当促进派,又做“店小二”。组建改革“联络员”小组,编办每名工作人员在改革期间全程对口联系2-3家主管部门,在调查研究、方案商讨、“三定”制定和清单拟订、登记审批、印章刻制和人员转隶等各环节全过程为部门单位开辟“绿色通道”、提供“保姆式”服务,为部门单位点对点、面对面、一对一解难题、优服务、促落实。三是集中攻坚破解难题。组建改革攻坚小组,瞄准改革的重点、难点、堵点问题,封闭管理、集中攻坚,专题研究《改革方案》《操作口径》和配套政策,为调研发现的参公单位整合、不同经费渠道单位整合、“六大类”改革落实等“疑难杂症”把脉开方,为“三项机制”涉及的公益类和保障类单位界定、政事职责边界界定、公益类别界定、党组织职数核定等政策要求不明确事项定向定靶,形成了一批卓有成效的实践成果、制度成果、理论成果,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政策支撑。
二、在“统”字上抓落实,强化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
坚持系统性思维,注重从结构上职能上把握事业单位发展的内在规律,积极探索徐州方案,由点到线、由线到面构建机构编制新格局。
(一)优化机构编制结构。坚持优化协同高效,以职能优化调整为抓手,全面推动事业单位布局结构和职能体系整体重塑。一是立足于核心强化党的领导。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改革的各方面全过程,健全党对事业单位领导的体制机制。在“三项机制”中,专章专款对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作出明确规定,并配合组织部门,同